摘 要:本文以智能建筑迅猛发展为背景,通过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和岗位分析,明确了智能建筑领域的企业岗位需求及相应的能力要求。在“课赛融通”的理念指导下,构建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旨在培养更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人才。调研为课程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强调了目标一致性和实践导向教学,确保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这一探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企业调研;
课赛融通;
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数字社会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传统建筑业面临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等挑战。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智能建筑迅速发展。在“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城市更新和人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对存量和新增建筑智能化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智研资讯《2023—2029年中国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未来前景规划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达到6545.87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为5.18%。智能建筑市场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社会对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1]。同时,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持续开展,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作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理念。《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企业岗位需求设计课程的要求。然而,面对建筑业“智能化”“工业化”新型发展方式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建筑智能专业需要如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能竞赛为动力,探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新模式,以适应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一、企业调研与岗位分析
(一)调研方法
1.问卷设计
岗位需求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就业率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基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理论,本课题调查研究分为三个步骤:文献资料法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调查问卷;
教师访谈校正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调查问卷题项;
确定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调查问卷。题项由13道多项选择题和7道单项选择题构成。
2.调研对象
遴选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安装类企业,如甘肃省建投集团、酒钢集团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及兰州新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骨干、本校毕业生及行业专家,确保获得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
3.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需求调查问卷确定了四个维度的内容,即企业认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了解了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对员工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2)访谈法。根据课题组研究步骤,随机采访任课教师,采用访谈法进行了本次调研工作,教师访谈校正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调查问卷题项。(3)实地调研法。通过与企业内部的技术团队密切合作,课题组教师深入了解工作环境、项目需求以及对技术人才的期望,能够捕捉到问卷调查所无法涵盖的实际工作场景。
(二)岗位分析
2023年6—8月,课题组通过腾讯问卷向企业专家和毕业生等,以二维码形式发放线上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浏览量为97次,收回问卷45份,有效问卷45份,回收率为46%。
1.企业岗位需求
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员具体岗位需求见表1。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建筑智能化领域企业对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设备安装、调试和现场管理方向,占样本数的62.2%。
数据分析显示,被调查公司所需的工作岗位多为偏技术技能型的专技人才,而像管理岗位的技术含量偏低,人员可替代性强,岗位需求更少。调研数据还显示,66.7%(30/45)被调研人员对进入企业人才的素质结构总体要求是需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能力;
64.4%(29/45)最看重适应岗位转换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课题组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对接岗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以便更好地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因素。
2.工作任务
在调查问卷多选题“单位所需建筑智能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任务(职责)是”,认为建筑智能设备施工是安装技术、材料、质量等管理和认为建筑智能设备是施工安装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控制,这两方面工作任务(职责)的设置,同占样本数的71.1%(32/45)。认为建筑智能技能人才的工作任务是施工安装组织策划的占比51.1%(23/45)。被调研公司认为其工作职责主要在施工安装过程信息资料管理和安全环保管理方面的人数分别为16人和14人次,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5.6%和31.1%。分析得出,公司招聘的技能型人才能够被分配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人才各得其用。学校应依据企业生产作业的性质,“培育更多在现代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一线人才”[2],满足产业升级对岗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职业素养
被调研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遵守法律、标准和规范,具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健康身心等,反映了现代企业对从事技术工作的劳动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此外,86.7%(39/45)和75.6%(34/45)被调研人员提出人才的终身学习理念、创新意识等要求,体现了新发展阶段企业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调研数据显示,64%以上的被调研人员要求毕业生具备环保低碳意识,安全至上和质量第一的理念,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态度,进一步反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技术迭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求。
4.知识和技能
93.3%(42/45)被调研人员认为毕业生须掌握智能建筑材料、识图、工艺等基本知识;
73.3%(33/45)认为毕业生须掌握智能建筑工程技术辅助设计,熟悉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知识;
还需具备安防、布线、消防及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知识。专业能力方面,首先,77.8%(36/45)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应具备从事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及设计能力,尤其是建筑CAD、造价、BIM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应具备安防、布线和互联网工程施工能力。毕业生进入企业能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安防工程、消防工程施工安装等,反映企业对本专业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的需求。
5.工作能力
除专业能力外,84.4%(38/45)被调研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有要求的企业分别为80%(40/45)和77.8%(35/45)。此外,企业普遍认可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取证、企业实习实践和国家、省、市技能大赛等经历,占被调研企业的86.7%(39/45)、75.6%(34/45)和66.7%(30/45)。认为以上实践经历对提升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具有较大的帮助。
二、“课赛融通”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缺乏这一环节,教育思想难以实现,高校的内涵建设也无从谈起[3]。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实践“课赛融通”的理念即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相融合,构建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核心知识点无缝对接,确保竞赛训练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良好衔接,同时精准匹配竞赛的考核点与专业核心能力点,“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整体质量。这一融通理念的实施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更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只有将实际竞赛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主动适应职业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岗位转换。这种深度的课赛融通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对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的体现,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该理念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目标一致性。“课”“赛”都是职业教育的育人活动,两者在内容、标准、过程及评价方面融通,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高度一致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容易转化为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能力。
(2)实践导向教学。以大赛为引领,将职业技能大赛的能力要求分解出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拓展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和深度[4]。教学突出了“课”和“赛”相结合的特点,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场景中。
(3)激发学习兴趣。“职业技能大赛具有高竞争性”[5],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竞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吸引力。
(4)综合素养的培养。竞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具备综合素质,能够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不同角色的要求。
三、基于调研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培养规格要求
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基于企业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岗位分析,旨在构建符合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课程体系。首先,通过问卷设计、调研对象选择和多种调研方法的运用,对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职业素养、知识与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建筑智能化领域对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尤其是在设备安装、调试和现场管理等方向。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团队精神等,对终身学习、创新意识、环保低碳意识等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赛融通”的理念指导下,依据建筑智能化职业标准、学生就业岗位设置及课程与岗位能力对应原则,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工程项目或学习情景为载体,构建了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践项目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智能化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技能课程突出了实际工作中的核心技能,包括设备安装与调试、智能控制系统维护与管理等方向的培养;
实践项目课程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包括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典型工作任务与核心能力需求分析如表2所示。
通过对“课赛融通”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研究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将竞赛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实际教学中,院校将逐步完善和细化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估,进一步验证“课赛融通”模式在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玮.独立学院智能楼宇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16):8597.
[2]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510.
[3]潘懋元.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9(3):47.
[4]马志广.“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技风,2021(29):7577.
[5]李鹏.评价改革是解决教育问题的“钥匙”吗?——从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效应看如何反对“五唯”[J].教育科学,2019(3):713.
基金项目:2022年度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赛融通下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立项号:2022gszyjy64,主持人:何宇鑫)
作者简介:何宇鑫(1971— ),男,汉族,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职业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浅谈素质拓展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