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玻璃工艺的材料认知观及平民化转向

时间:2024-03-09 09:42:04 来源:网友投稿

郭小燕

In the history of glass craftsmanship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glas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Song Dynasty did not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 compared to previous dynasties and was even dimmer compared with the brilliant Song porcelain. However, the Song Dynasty must be mentio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ass material cognition. The So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glass material cognition concept, and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at glass was not natural but man-made, breaking the "mystery" of glass. Glass products became common ornaments in daily life, and glass craftsmanship moved from the palace and temples to the civilian realm.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cognition notion aided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glass among the populace and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glass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在中国玻璃工艺发展史上,宋代玻璃制造技术较之前代并没有显著进步,与辉煌的宋瓷相比更显黯淡。然而,从玻璃材料认知的角度,就必须提及宋代。宋代是中国玻璃材料认知观念转变的重要時期,人们开始认识到玻璃并非天然,而为人造,打破了玻璃的“神秘感”,玻璃制品成为生活中常见的装饰之物,玻璃工艺由庙堂转向平民。材料认知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玻璃在民间的普及,对后世玻璃发展产生影响。

一、材料认知转变

在宋代之前的较长时期内,人们认为玻璃是天然材料,如同宝石一般珍视。尤其对进口玻璃更为青睐。这种认知是基于玻璃质感的呈现而做出的认识判断,是由于不清楚玻璃材料的来源而产生的,并由此赋予玻璃以及类似玻璃的物质以不同的称谓,如先秦和战国称“璆琳”“琅玕”“陆离”,汉代出现“琉璃”“流离”,宋代亦称“药玉”“假玉”,元代“玉”,明代“罐子玉”“硝子”,清代“料器”等。

中国玻璃作为独立的工艺材料最晚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专家推测,中国早期的玻璃原材料来源于带有方铅矿与重晶石共生的矿石中,所以玻璃材料中含有铅和钡。过量的钡会使玻璃浊化,因而玻璃质感如玉,这也是先秦至汉代玻璃被大量用来仿玉的重要原因。此后随着熔炼温度提高及炼丹术的出现,玻璃成分中的铅可以从金属铅中获得,故玻璃配方中已少有钡,至唐代发展为高铅玻璃,铅可以增加玻璃的折射率和可塑性,因而玻璃制品更有光泽,造型更为精细。宋代发展了高铅玻璃,同时还出现了钾铅玻璃,钾的使用一直延续至清代。

外国进口玻璃则以钠钙、钾钙玻璃为主,其原料来源于丰富的自然碱资源与草木灰,在原材料成分组成上与同时期的国产玻璃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在通透性与坚固性上优于国产玻璃。中国自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对外贸易频繁,外国玻璃持续输入。汉魏时期正值罗马玻璃业的繁荣期,大量罗马玻璃进口到中国。两晋时期,罗马与萨珊玻璃输入,隋唐时期又有伊斯兰玻璃进口。宋代之前,人们对进口玻璃晶莹剔透的质感一直心存好奇,由于不清楚外国玻璃的制作工艺,将其视为珍贵之物,甚至认为具有某种神秘力量,因此进口玻璃也只有上层权贵才能够享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将进口玻璃器作为争豪斗富之物,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故事中有诸多关于玻璃为奇珍异宝的描述,如“此碗英英,诚为清澈,所以为宝耳”等;
初唐学者颜师古提出了“真假琉璃说”,认为进口玻璃是由天然材料制成,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以石头和药物烧成的人工制品不是真的玻璃。“真假琉璃说”在此后很长时期内影响着人们对玻璃材料的认知。

这种对玻璃材料的认知观到宋代发生了重要改变,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文学家程大昌。程大昌《演繁露》中首次对中外玻璃材质的异同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一样是由人工制成,并不是自然之物,且耐得住骤冷骤热,而国产玻璃比进口玻璃色泽鲜艳,却质地轻脆,遇热易裂。这种对玻璃的认知纠正了颜师古“真假琉璃说”,富有创见和很强的科学性,同时指出了中外玻璃在耐热性上的差异,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国产玻璃在成分组成与退火技术上的局限。程大昌笃学,通过考证前代文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考察玻璃得出结论,揭开了玻璃的神秘面纱。此外,宋代还有不少文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玻璃认知的进步,如周密《武林旧事》中开始使用“玻璃”一词指代当时的进口玻璃,国产玻璃仍使用“琉璃”的称谓,将国产玻璃与进口玻璃的名称进行了区分。林绾《云林石谱》中记载了当时制作国产玻璃的配方,即洛河水中最白的石头加入铅和其他物质烧炼而成。赵汝适《诸蕃志》指出当时由伊斯兰进口到中国的玻璃,其烧制方法与本土相同,只是进口玻璃配方中添加了南硼砂,耐冷热不易裂。两宋关于玻璃制造工艺的文献记载为后人对玻璃材料认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平民化转向

由于宋代对玻璃材料认知的巨大转变,玻璃在人们心中已不如从前神秘和珍贵,上层社会对玻璃的冷落使得玻璃大量出现在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玻璃并没有因此发展出强大的日用玻璃器体系,如各类食用器具,而是沿袭了秦汉以来的装饰性玻璃的发展方向,大量的玻璃摆件、饰品等成为发展主流。宋代玻璃的这一发展特点是因当时玻璃的技术、审美、使用习惯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首先,宋代国产玻璃质脆易裂,一方面是材料配方来源所致。当时国产玻璃主要成分是高铅硅酸盐或钾铅硅酸盐,热膨胀系数高,玻璃的热稳定性不好,因而急冷急热时容易炸裂;
另一方面是退火技术还不够成熟。玻璃属于非晶态固体物质,熔融冷却时玻璃的外表面与内部形成温差,产生应力。退火的作用就是让玻璃内部和表面温度相对同步降低,减少应力的产生,从而降低炸裂的可能,越是壁厚的玻璃,越需要缓慢退火降温。显然,退火技术在当时还没有被深入了解与掌握,因而很多玻璃制品往往是小体积的饰品或壁薄的容器。其次,人们认识到玻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后,对玻璃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被视若珍宝的玻璃地位降低,玻璃制品进入百姓生活,出现了大量仿动物或植物造型的观赏品,此外还有玻璃灯、玻璃首饰等。再次,宋代玻璃没有发展食用器也是由于当时的陶瓷工艺卓越,即使没有玻璃器皿的出现,也不影响人们在餐饮器具上的需求,何况当时的国产玻璃耐热性差,难以盛放茶、汤等热饮,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宋代玻璃品类的丰富性主要反映在装饰性玻璃制品上,更确切地说,宋代玻璃的造型形式更为多样和生动,观赏品数量超越前代。容器类有瓶、杯、碗、罐,以及蛋形器、壶型鼎、鸟型器等,其中小型玻璃瓶的数量和样式最多,但需注意的是,这些容器多为观赏器,葫芦瓶是宋代最流行的玻璃器(图1)。宋代画家苏汉臣《婴戏图》中出现了玻璃瓶的元素,描绘了孩童观赏瓶中小鱼的情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画十八罗汉》绘有一童子手持盛放香料的玻璃瓶,瓶内有液体,瓶口香烟缭绕。佛教插花艺术在宋代民间流行,宋人钟爱玻璃花瓶,流行以玻璃瓶插花,并出现“玻璃花瓶”的专门术语,玻璃瓶插花的习惯流传至今。各种造型的玻璃摆件也大量出现,并且当时能配制出不同的玻璃色彩,花鸟果蔬、鱼虫走兽造型逼真、色彩缤纷,为百姓所喜爱。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过一串玻璃葡萄(图2),每颗葡萄大小不一,中空,采用吹制技术制成,再由金属丝连接成串,在形状、色彩上达到了逼真的效果,令人赞叹。宋代玻璃首饰流行,许多宋墓出土有发簪、发钗、发笄等玻璃发饰制品,开创了一个新的玻璃品类(图3)。由于玻璃在质感上和宝石等天然材料相似,而且色彩鲜亮久不褪色,既可以替代贵重金属或宝石等,又造价低廉,所以玻璃首饰自然得到人们喜爱和普及。此外,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还出现了玻璃灯,其中以苏州进贡的“苏灯”和新安进贡的“无骨灯”最为精妙。“灯之极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無骨灯“虽圈骨悉皆玻璃所为”,可惜难以保存,考古未有发现。

三、玻璃认知观念的影响

宋代玻璃材料的认知观念因程大昌等学者及著作的出现而改变,但旧有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从元代至明代,不少著述仍在沿袭“真假琉璃说”,包括《格古要论》《天工开物》《物理小识》等一批重要文献,没有从本质上揭示玻璃的料性,而是以真假判别,直到清初孙廷铨《颜山杂记》中对玻璃准确而具体的阐述,才再次让人们对玻璃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孙廷铨出生于博山玻璃世家(博山是明清以来重要的民间玻璃生产中心),从小耳濡目染,熟知玻璃制作,他在著作中对玻璃原材料、熔制、颜色配方、品类及制作技术等均有记录,是中国古代关于玻璃制造的最详细文献。

宋人虽然对国产玻璃不再珍视,但是仍然重视进口玻璃,同时由于玻璃是佛教七宝之一,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许多佛教玻璃器都是精美的进口或国产玻璃。玻璃用于供佛的传统自北魏以来一直延续至宋代,宋代经典的佛教玻璃器如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舍利瓶、浙江瑞安慧光塔基舍利瓶,就是进口的伊斯兰玻璃器;
密县北宋塔基的鼎形壶和鸟形器(图4)则是宋代自制玻璃的经典之作。

国产玻璃的称呼在宋之后更加多样,如药玉、瓘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这些称呼已和前代笼统的称呼宝石一类材质的名称有所不同,反映了人们对于玻璃制作工艺的认识,如以玻璃配方中的化学成分来命名“药玉”“硝子”,以熔炼玻璃的坩埚(罐子)来命名“罐子玉”,以制作玻璃器物的半成品玻璃料来命名“料器”等。依据宋代文献可以推测,最迟从南宋开始,“玻璃”一词开始用来指代进口玻璃,而且是指人工熔制的材料,而国产玻璃虽为人工熔制,但人们仍然习惯使用“琉璃”,这种称谓习惯至今仍然存在。至清代,官方使用“玻璃”一词来称呼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的产品,“玻璃”最终确立为描述这种人造材料的专有名词,即人工熔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中国两千余年的玻璃发展史中,人们对玻璃材料的认知随着玻璃称谓的多变而几经周折,误读、误解至今存在。现代考古技术对玻璃成分的科学测定分析让人们有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对照历史文献,去伪存真,深入了解中国玻璃文化。

本文为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2022DG017)、2022年度中国美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ZD2022001)“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传统玻璃工艺流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关善明.中国古代玻璃[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

[2]麦克法兰,马丁.玻璃的世界[M].管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杨伯达.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M].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4]干福喜,后德俊,黄振发.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承遇,陈敏,陈建华.玻璃制造工艺[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6]安家瑶.玻璃器史话[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玻璃进口材料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中国化肥信息(2022年9期)2022-11-25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11-10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玻璃中的自然之美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19年5期)2019-09-18玻璃是怎样炼成的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19年5期)2019-08-27新材料赢得新未来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最美材料人汽车实用技术(2017年23期)2017-05-29我不是玻璃熊摇篮(2016年19期)2016-12-01材料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2016年6期)2016-07-04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5期)2015-05-26

推荐访问:平民化 宋代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