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场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时间:2023-10-13 0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崔 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新青年是新时代最好的封面。新时代、新媒体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场域和要求。“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对象[1],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2],而新媒体场域正是当代新青年思想观念的天然舆论场与核聚地,故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研究的前沿焦点之一。

场域、对象和范式言说嵌藏在公众一致认为的学科成果中。为此,以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为时间跨度,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词,检索2012年至2022年期间收录的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共得到16 109条记录。其中,仅2022年(截止到2月13日),已有203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文章。进一步,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搜索,共574篇文章;
以“新媒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搜索,共22篇文章。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即近十年来在浩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以新媒体作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然受到热切关注,而新媒体场域下针对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亦始展露山水。

新媒体技术广泛且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图景和人类生活,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类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崭新面貌。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扣准时代问题,将“新媒体”及时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应然背景与内容。梳理、审视进入新时代以来新媒体场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献与研究历程,我们会发现,学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变革的时代呼唤,在反思与自省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范式研究的动态发展,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持续、自主学科化建设的品格。这些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场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划界、演进理路、理论拓深、系统架构等方面,并相继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新媒体涵义认知

作为传播媒介的专有术语,“新媒体”一词最早由P·戈尔德马克提出。对“新媒体”概念的研究与探讨已延续半个多世纪,然而目前仍缺少学科意义上的权威、严格、标准定义。现有研究普遍认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质的区别。如匡文波[3]3指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区别是数字技术和互动传播。他基于此提出,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之上新的媒体形式”[3]6。龚培[4]进一步从个性、即时、间性角度对“网络新媒体”概念作出界定,即“以网络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移动终端为操作设备的个体化即时通讯媒体介质”。新媒体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新媒体,与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时的新媒体已然不同。有学者清醒指出,新媒体“流动不居,它在内涵上不断与‘旧’之对立,在外延上不断对‘新’之包含”[5]。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竞逐与成全造就了新媒体,而后中国新媒体震荡式发展,先后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交网络、数字科技时代。诸如社交媒体、微媒体、智媒体、全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家族新个体不断应运而生,学者们对这些概念普遍能够达成共识。

(二)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并开启新媒体研究始于21世纪初[6]83。概览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大体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透过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考察新媒体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影响。如刘俊[7]从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实践效果两方面,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又如杨琪琪[8]分析了某些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向我国灌输“普世价值”、蓄意挑动民怨、煽动分裂势力、利用“网络话语霸权”侵犯我国等四种情况,揭示了我国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严峻态势。二是从新媒体研究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寻找对策、路径。研究者普遍认为,新媒体渗透人类生产生活的全部场景、环节,是不可跳脱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态度。于是,有学者设想通过“议程引导”“意见领袖”等方式重构网络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9]。此外,学者们还尝试从阶段历程、理论类型、研究方法等方面做有益探索。

(三)新媒体与新青年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10]。对青年特别是新青年的理解与关照,呈现在众多青年学者的研究视野中。有的对“新青年”“网络新青年”的涵义、特征作出描述[11],有的对全媒体时代青年新媒体发展进行调查研究[12],有的讨论青年新媒体使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13],有的着重阐发新时势下“新青年”与“新人”的辩证关系[14]。不难发现,新媒体和新青年天然关联,二者之间有大量的相通理念。研究与现实双重表明,新媒体已经深度嵌入青年,数以百万计的新青年在新媒体平台中野蛮而快速成长。如马纶鹏[15]45认为,新媒体是为新青年创造和发展,二者共生同进。青年的“尝鲜”推动着网络新媒体的每一次变化与阶段发展,这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现象[15]47。另外,他还进一步描述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边界,并指出,广大学校青年、农村青年、机关青年、科研青年和企业青年都应成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15]49。

循着学者们的研究进程和理念进度,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线索:新媒体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应用研究经历了技术—环境—生活三个进阶。在新媒体以人类始料未及、不可阻挡之势迅疾、劲爆发展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直面的问题是:新媒体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是新兴工具、新型场景,还是人体和心智的延伸?

进阶一:新媒体是新技术。此类研究将新媒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和平台,主要探索如何运用新媒体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王婧[16]建议,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群众普及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周艳华[17]提出,打造网络交流互动平台,运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途径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朱健和周全[18]认为,必须把握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教育场景的互动、转换方法,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形式,守牢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阵地。

进阶二:新媒体是新场域。在技术更新和社会需求共推之下,新媒体格局急速调整且日益广泛地渗透和笼罩各种生活场景,学者们逐渐将研究视角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环境和场域。如季托[19]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论,认为这一理论就是把新媒体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环境和语境,进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研究。李辉和孙飞争[20]认为,新兴媒体的演变发展不断催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因素,持续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韩晓峰、张天译[21]着重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并从高校思政工作人员选拔、意见领袖培养、新媒体产品扶持角度,使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新的活力。

进阶三:新媒体是新生活。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革,新媒体已深深嵌入新青年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分。毫不意外,率先引颈关注新媒体革命性新浪的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界外领域。从理性主义者勒内·笛卡尔到媒介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再到后人类主义者唐娜·哈拉维,媒体格局震动中“身体”观念流变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身心二元论,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身体延伸论,哈拉维“赛博人”的具身论,可看做“身体”观念发展的三个时期。。哈拉维这样说,“人的主体性问题在赛博格化②赛博格一词来源于美国学者克莱恩和克莱因斯发表的《赛博格与太空》,是指人的身体性能被机械拓展,进而超越人体本身的限制,形成了新的身体,俗称电子人。以5G为代表的移动网络技术,让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实现虚拟身体的远程在场。人机交互已经逐渐成为现实,赛博格化的人也不再只是科学幻想。的过程中愈加以身体性的姿态出现,传播的具身性达到极高的程度,甚至传播成为身体本身”。[22]学者张兵杰总结道,随着“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新媒体以智慧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新新媒介’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它们在为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为传播凸显了三个重要元素:场景、身体与关系”[23]13,“机器、技术开始从单纯的工具上升演变成身体的一部分”[23]15。芮必峰和孙爽[24]指出,“媒介技术实现了由工具性向生存性的转向”。基于这一新媒体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人开始懵懂尝试以新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堵点。如刘增军[6]86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必须符合青年学生变化中的话语、媒介和思维习惯,以学生为本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张瑜认为,应从网络环境生成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与整体性这一角度出发,将网络媒体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从而重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25]。

“新媒体”本身就是新闻传播学的热词和前沿话题,作为主体存在的生活场域和延展具身,新媒体无法遁形和规避,其在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产生着研究诉求和研究身影。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涵纳思想、政治、价值、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学科,其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复杂性等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需借鉴吸收多学科理论知识[26]。正是由于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双双具有的综合性、跨界性,加之学科领域面临的研究困局,鞭策着学者们不断拓展视野,寻求新的理论源泉和理论支撑,以拓深新媒体场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新闻传播学理论视域

在现有成果中,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切入,运用传播学概念与理论分析、解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最为大量和常见的研究模式。如杜静[27]提出,可将“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实用理论适当运用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有研究成果显示,“信息茧房”“赛博格”“元宇宙”等概念均吸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们的注意和援引。如匡立波和周双娥[28]认为,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与学生因不同的信息偏好分属不同的信息茧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走出茧房危机,需要以人为本,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并互动交往、合作共享,才能构建出同频共振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如杨燕援[29]引赛博人概念对当下网民进行界定,并分析了网民的行为特征,以此为基础探索教育和引导网民的策略。

(二)话语语言学视域

话语语言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探索言语内部构成的规律,一般包括话语理论、话语语法和话语修辞三个部分,索绪尔①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作家、语言学家,祖籍法国,后世学者公认的结构主义创始人,现代语言学理论奠基者。结构语言学、本维尼斯特②埃米尔·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1902-1976),法国当代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以陈述理论为核心的语言学将陈述行为、说话主体纳入到语言研究中来,强调言语活动的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交往对话性,在语言学内部开辟一条不同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的语言研究道路,为话语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奠定基础,超越并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话语语言学可视为该学科的开创思想[30]。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们广泛使用话语权、话语体系、话语能力等概念,以及话语构建、转型、演进、生产、运用等动词,对新媒体场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话语方式的转型被认为是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话语权的关键[6]88。如李娟[31]提出,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精华,创新话语表达形式,丰富话语实践。

(三)政治哲学理论视域

有学者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研究中,如郑军[32]在《论治理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从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治理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路径。另有学者分别运用交往理论、需要理论、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等,考察、分析、确证、解决新媒体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如曾令辉[33]主张,从系统整体论切入,研究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内涵、特点、生成可行性和实现路径。

应该说,关于范式构建和哲学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早有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或突破应以何种进路展开,则是学者们争议和讨论的焦点之一。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之争

1.范式有无之争。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大异其趣的观点。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尚未形成。如张志毅、刘海燕、尹小虎[34]指出,“当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说并不具备库恩所言的范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仍然处在‘前范式’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真正形成还需要学界共同努力”。金林南[35]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前仍处于“前范式学派”阶段,没有达到独立学科应有的学科规范要求。与之相反,另一种代表性观点是赵志业提出的:“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已经形成……研究者的正确态度不是怀疑与否定,而是依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尽管观点存异,但学者们都把架构(或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作为学科研究的亟迫任务。如赵玉枝和胡树祥[36]认为,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旧、新范式交替接力的同时,引生老、新教育模式的更迭,一种弘扬主体间性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局面成为范式建构的新潮流。

2.人学范式和社会哲学范式之争。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多样之辩中,这是两种最为主要的范式主张。邓国彬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正面回应对人学范式的质疑,超越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的争论。管晓婧、陶磊、董富军等学者则鲜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硬核即社会哲学范式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社会哲学范式。史宏波从社会逻辑和人本逻辑出发,依据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叙事及其矛盾,提出从根本上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思路,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理论构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观照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反思与构建是否必要且可行?通过对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和学人们的理论执着来看,答案是肯定的。20世纪90年代,黎群武和王德芳[37]最早在公开刊物中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概念,始以哲学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沿此方向,金林南、董雅华、季托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思考与研究。

1.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论断。如钟启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许庆华《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指导——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及启示》、李忠军和钟启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李东坡和蒲文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方法研究》、杨宏伟和蒲文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想蕴涵及其当代启示》等文章,皆从马克思经典哲学著作中,找寻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理念,揭示并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2.用哲学视角和思维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如田鹏颖的论著《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从哲学视角深入研究和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实现了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刘友洪《以哲学思维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蔡成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的哲学思考》、孙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等文章,认为哲学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起引领性作用,由此借助哲学思维分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本质、价值等根本问题。

3.移用哲学理论描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状态。学者们尝试从实践哲学、生命哲学、文化哲学中觅得智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困境,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论。如代玉启和覃鑫渊《基于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构初探》、吴爱武《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蔡成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的哲学思考》、常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论新探——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哲学自觉》、李合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哲学审视》等文章,从多个角度、多重理论进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框架。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新时代,新媒体,新青年,已然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课题。而在新媒体场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反思中,表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停留在经验认知层面解读新媒体,对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深刻影响与变革作用认识不足;
二是对新青年群体的特点以及新青年与新媒体相依、调试、融合、自洽的变动关系研究不够,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显自说自话、空瓶花架;
三是无论学术研究还是行动研究,要么囿于理论移植、嫁接,要么限于经验、事实描述,缺乏深入的科技致思与哲学反思。这与新时代、新媒体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要求相去甚远,应当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密切关注。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应承担“早行人”的角色,及时关注学界前瞻性问题,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场域范式哲学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6期)2021-08-10菱的哲学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现代装饰(2019年12期)2020-01-19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小包哲学意林·全彩Color(2018年7期)2018-08-13

推荐访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