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生成逻辑、内在意蕴与基本遵循*

时间:2023-10-07 10:15:06 来源:网友投稿

毛 磊 张今誉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话语体系是一个政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针对国家特定发展战略建构与完善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话语概念、话语范畴以及话语表达等系统体系。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与发展现代化理念、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布局、现代化步骤、现代化特征、现代化内容、现代化旨归等领域的全方位系统表达。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党和国家宏观政治话语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直接关乎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文化交流的主动权、道德发展的引领权,影响着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现代化建设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与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执政智慧和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原创性思考、创新性理论、时代性概念。本质上讲,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话语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如果“有理没处说,说了传不开”[2]199,将导致“失语就要挨骂”[3]117的被动局面,如何创新与构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最新成果,已成为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实践的重大现实与理论课题。因此,本文围绕“实现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探源与寻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厘清与阐明其内在意蕴,揭示与探索其构建的基本遵循,旨在促进我国现代化话语自信,增强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理解与认同,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话语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出发,夯实现代化话语根基;
从百年来党的现代化实践出发,寻绎现代化话语基础;
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要求出发,增强现代化话语自信。

(一)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并将“现代化”话语内嵌于构建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设想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奠定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化”方法逻辑上,中国共产党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领导人民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引现代化实践,推进形成整体与局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与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等的现代化辩证体系,增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超越资本主义“富非人民之富”的现代化逻辑,把人民利益福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在“现代化”目标任务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基于达到“共产主义”文明形态,对现代化目标作出精辟概括和形象表达,即“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652。新时代党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视域下“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话语表达,是立足党情、国情、世情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创新和发展,进而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赋予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使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更具科学引领力。

在“现代化”内容特征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囊括党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如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绝对保持党的纪律”“生产资料的集中”“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人民当家作主”“个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等理论和观念,展望了未来社会党与群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愿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阐释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话语资源为指导,聚焦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丰富与创新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二)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的百年嬗变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话语探索和认知具有清晰的百年演进历程,历经了现代化话语萌芽、确立、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厘清与阐明特定发展时期党现代化话语概念、内涵、范畴的变迁,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现代化话语的萌芽期。面对救亡图存的现实境遇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党意识到“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5]511,“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

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这是打败敌人的关键”[6]146。这一阶段,为推动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7]1433,党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促进“军事现代化”向“工业现代化”的转变,并提出建设“现代国家”“现代工农业”总体构想和“两步走”时间战略、“两次转向”空间战略,从而“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7]1437。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现代化话语的确立期。在这一阶段初期,由于苏联现代化经验影响使得党仍将“工业化”“工业国”作为“现代化”话语内核。但随着对现代化认识的加深,党意识到“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8]614,因而先后提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三个现代化以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并指出: “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9]584,标志着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初步确立。

改革开放时期是现代化话语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处在发展走向何处的重大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必须“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0]141。自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概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式使用,开创了话语体系构建的崭新局面。党的现代化话语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统领,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新观点,并明确表示中国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推动现代化战略目标逐步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总布局逐渐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完善为“三位一体”“四位一体”;
发展规划从最初“两步走”更新为“三步走”、新“三步走”战略,并衍生出“两个大局”“四个板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现代化话语内容,实现中华民族由“站”到“富”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现代化话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以***为主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两个大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现代化话语目标;
以“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为战略规划;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统筹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远景目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表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赋予新任务、确立新方向,从而推动党现代化话语不断趋于成熟定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1]2。

(三) 现实逻辑: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呼唤新话语,新时代孕育新话语。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2]11。面对世界不确定性“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战略全局”的时代交汇,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迫切要求用最新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来指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摆脱现代化“失语”困境,掌握现代化话语主动权,增强现代化战略自信的现实要求。“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13]14。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现代化实践,成功使中华民族摆脱“挨打”“挨饿”的局面。当前不断创新现代化话语体系,根本上就是要摆脱“挨骂”处境。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思想文化交锋日益激烈,我国“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211,加之西方国家长期的文化霸权,在国际社会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对中国进行污蔑抹黑,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同时,国外某些政治势力出于政治考量,将“中国现代化模式”简单化,并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对立起来,导致我国在国际上的现代化话语被歪曲,现代化话语权被剥夺。因此,我国要在现代化话语领域主动发声,夺回话语权,就亟需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绩,递进转化为现代化话语优势,掌握现代化话语主动权,扭转我国在世界范围的话语被动局面,进而坚定现代化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性地提出诸多现代化原创性思考、创新性理论、时代性概念。本文沿循“立场原则—内在特征—实践路径”的基本思路,系统呈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容体系。

(一) 立场原则

第一,秉持“人民、国家、民族、人类”立场。党的百年现代化实践始终坚持“人民、国家、民族、人类”立场,走出了一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为人类谋大同的现代化道路,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追求。从人民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民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着眼时代、根植实践、放眼未来进行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没有人民就没有现代化,“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1]11,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代化实践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坚守人民立场,打破西方资产阶级只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狭隘模式,以人民福祉为导向构建以“共同富裕”“共享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勾勒出“人的全面发展”美好图景。从国家立场来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国家话语的递进转变,深刻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怎样实现现代化国家”这一核心命题深入推进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走向,为在不同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引了方向。从民族立场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14]4,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对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实现我国现代化话语模式从“被动”依附到“主动”探索的跨越,构建形成以“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为建设目标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凝聚起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推动阶段性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断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1]7。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与伟大复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来阐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目标统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新时代的中国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从人类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将现代化普遍规律与中国特殊经验相结合,形成能够解决现代性问题的中国智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5]10。这既是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打破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垄断,破除“西方中心论”壁垒,掌握现代化话语权和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又是造福世界人民,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奉献出中国智慧和方案的正义之举。

第二,坚持“求是求实”的科学原则。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始终秉持“求是求实”的科学原则,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本土、把握时代潮流,不断实现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创新。“求是”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递进性、实践性和可检验性特质。在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中,党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6]26-2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中国化、本土化、时代化,才能够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党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勇于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善于利用新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指导新的实践,使党现代化话语呈现出递进性、实践性和可检验性特质,展现出后现代国家以更有说服力的话语力量独立解决现代性难题的科学原则。“求实”是党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过程中的务实原则。一是学习型现代化话语品质。作为后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现代化话语始终以开放的体系,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在自觉审视自身国情基础上进行不断修正创新,有效规避简单套用、照搬经验的现代化模式,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要求的现代化道路。二是探索型现代化话语品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基于党在宏观上着眼长远、微观上立足当下的统一把握中,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以阶段性特点为依据,分时期、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务实性。

(二) 内在特征

第一,“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辩证统一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辩证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与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根本保证。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方向性来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定海神针”核心作用,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遵循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我国现代化推进提供正确指引;
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系统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坚持立场原则、涵盖诸多领域、内蕴辩证逻辑、呈现任务目标的创新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应对话语体系建构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系统协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容的科学完整和话语优势的有效彰显,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人民至上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根本立场。本质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以“人民话语”为根本立场构建而成的话语范式,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将“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全过程、各方面,是新发展阶段凝聚人民力量推进现代化实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所共同决定的。

第二,“问题导向”与“目标指向”互动协同的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指向”的互动协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发展。问题导向是目标指向的基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0。问题逻辑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视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以“问题”为现实导向和重要遵循,努力为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现实支撑,确保现代化话语体系有着导向明确的完整内容体系、科学有效的现实指导效力。因此,从问题逻辑出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成为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要发力点,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新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矛盾问题呈现出交织叠加、复杂多变等新特点,解决矛盾的艰巨程度前所未有,给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聚焦现代化实践的深层问题、重大问题、突出难题,在有效应对与解决问题中丰富与发展现代化话语体系。目标指向是问题导向的动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蕴着科学的目标指向,统摄着现代化话语体系内在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规定着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和原则特征。正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指向下,我国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才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为什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怎样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等重要问题。

第三,“物”与“人”相互耦合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关照“物”和“人”相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现代化社会的理想场景表现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本质规定为物与人的统一。首先,“物”的现代化服务于“人”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目标不是空洞的,是在以“物”为支撑的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以“人”为目标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深刻提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7]164,现代化是建立在物的现代化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其最终归宿是推动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在本质。其次,“人”的现代化推动“物”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激活和释放创造历史的主动性,为物实现现代化提供体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人的现代化为物的现代化提供保障,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物的现代化。新时代人民话语主体的建构,就是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8]28。最后,“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在本质。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既是要实现“物”的现代化,也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因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9]170,这个“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富裕,尤其将实现“自由联合体”作为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积极追求,必须是物质与人的共同富裕。新时代党的“共同富裕”观使国家建设与人民发展一致起来,兼顾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幸福标准的统一。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13-14,这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的全新阐释,将现代化道路延展至人类文明形态,成为新时代现代化体系的内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在百年现代化实践中创造的全新之路。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历程,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走向现代化的先发性,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纷纷效仿的范本。但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深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和问题。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固有模式,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正视中国现代化历史事实,把握现代化历史机遇,将现代化发展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相统一,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证明“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20]7。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对“人类性”问题的时代**与文明探索。面对原发性现代化道路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独具中国智慧和中华文明的方案,为后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实践参考,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三) 实践路径

第一,走一条“全面—内生—并联”式的复合型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串联”范式。我国走出一条“全面—内生—并联”式现代化道路,是对我国现代化话语范式的全新表达和认知。“全面”是现代化布局从单一向多元拓展的总体性范式。一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性,表现为各个领域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党的现代化话语从最初只聚焦于军事领域到“四个现代化”物质层面,再到“两手抓”,历经“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在新时代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二是中国现代化文明的全面性,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的总体性文明进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内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动力范式。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西方国家的裹挟中被迫起步,呈现出自发、被动、移植和模仿的基本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自己的路”,在现代化理论求索过程中基于现实变革要求,从多维探寻现代化话语资源转向多元整合创新性理论体系,并通过对各种现代化因素的有效运用,形成具有内生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社会结构矛盾的把握和突破,为新时代党的话语体系赋予主体性、原创性的生机活力,成为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前行的思想武器。内生性范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现代化发展固有逻辑,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二是克服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将对现实的观照转化为哲学问题,并以哲学方式进行研究解答,促进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三是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展示出中国特色、风格、气派。“并联”是“四化”齐头并进的路径范式。一是指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时性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任务的多重性和叠加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共时性的,从而催生出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并联”范式,推动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二是指“四化”效果的呈现依赖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驱并进。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催生出的“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农业文明”等,成为“四化”实践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二,走一条超越“资本主义”和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自主型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兼容性理论框架,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和突破,形成具有稳定性、人民性、和谐性、全面性、系统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一方面,超越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资本逻辑。首先,中国在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三维一体的现代化实践中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引发的种种矛盾和对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和谐的发展条件;其次,西方模式的资本逻辑暴露了其在经济、政治、生态等各方面的逐利本性,从而造成人本位缺失、贫富差距、生态危机、国际关系紧张等各种问题和冲突。对比之下,中国切实构建“共同富裕”“和谐共生”等具有稳定性、人民性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自利性和狭隘性;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性范式,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排他性,以“强而不霸”逻辑超越西方“国强必霸”的狭隘眼界,成为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全球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另一方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封闭僵化的现代化模式。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秉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现代化概念,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抓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倡议布局建设,构建平衡、全面、可持续的现代化社会结构,从而突破传统社会结构的片面性、失衡性;三是突破传统社会封闭保守的国际交往格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形成新时代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第三,走一条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创新型现代化道路。本质上,中华文明承载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底色。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归根到底是党在现代化实践中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的互动结果。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不同的文明环境造就不同的现代化风格,在中华文明哺育下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个性。从传统文化“尚统一”“和为贵”“求大同”“重民本”的社会理想到新时代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社会”“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实践,党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实现了中华文明资源的转化运用。“古为今用”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以稳定的民族心理、共鸣的价值理念,提升了话语阐释力和引领力,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气与信心。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体现为,以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通过对其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如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创造性阐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君舟民水”传统民本思想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观点;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表达;由“法不阿贵”“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等传统法治思想转化为“依法治国”新概念。创新性发展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华文明体系的双重创新,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其时代感召力和影响力。以“民主”概念为例,提出其既是党对传统儒家“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思想的吸收借鉴,又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启示和表达,创新性丰富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并赋予新的话语价值。

基于“话语本体—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载体”的四维向度,搭建真理指引、理论指导、人民创造、规律推动、体制保障、传播增信的实践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基本遵循。

(一) 话语本体: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及***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及***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作为开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13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始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为指引,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价值起点,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全过程各方面,使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闪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提升现代化话语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为新时代党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战略自信。同时,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发展性理论品质要求新时代党现代化话语必须以全新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辟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新境界,形成当代中国和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增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第二,坚持以***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为指导。一方面,***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话语风格、话语逻辑、话语内容、话语特色、话语方向、话语要求等,成为创新发展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遵循。***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思想基础和话语保障,从而强化现代化话语权和发展主动权,为现代化建设赋予合法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通过系统阐述新时代现代化实践的发展目标、战略步骤、实现路径等,形成一整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艺术性、哲学性、学理性、实践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造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展现了中国现代化模式高度的自觉自信、崇高的价值追求、真挚的人民情怀、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二) 话语主体:以增强人民主体地位为着力点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21]118。人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史上伟大奇迹的缔造者,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只有将人民作为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才能彰显现代化话语的生命力、提升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自信。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合法性依赖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正是这一区别,在当今世界因“社会撕裂”“种族歧视”而难以稳定的时候,中国以稳定发展呈现“风景这边独好”。在我国现代化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夯实了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得以站得住、走得好、行得远的根基,也成为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动力所在。二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依赖于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民在现代化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不懈探索做出的正确选择,而党现代化话语来源于人民的现代化实践,这是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起点;其次,人民群众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决定力量,是现代化事业的贡献者,提升人民在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中的地位,能调动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的积极性,从而广泛凝聚全社会的蓬勃力量;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人民是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人民理应是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着力点。

(三) 话语客体:以统一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立足点

话语客体作为话语之对象,以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以统一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立足点,内嵌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一个国家遵循什么样的现代化建设规律,关键要看这个规律是否能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现代性问题。首先,在现代化话语百年建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造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权,力争摆脱“失语就要挨骂”的被动处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续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学说所呈现的一般规律作为党现代化话语立足点,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中国现代化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路,必须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学习和借鉴先发现代化国家成功经验,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最后,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把握,不仅要遵循一般规律,还要立足自身的特殊规律。因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22]8。将统一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作为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立足点,就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成果与中华文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既写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新的版本,又改写西方现代化旧模式,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创新融合,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境遇,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四) 话语载体:以建立与完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为保障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亟须依靠作为体制机制的话语载体来保障。本质上讲,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是否有序、有效,体制机制保障是关键。为将现代化体系构建做实、做好,应建立反映中国国情、符合新时代现代化实践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因此,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与完善以党为领导的现代化话语体制机制体系。党是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积极构建者和坚定执行者。党的现代化话语体制机制体系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级的复杂综合体系,涵盖的领域十分丰富,是党对内增强现代化话语自信、对外掌握现代化话语主动权的重要保障。二是立足现代化话语结构逻辑,系统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现代化话语体制机制,使各类现代化话语要素互流互通,促进彼此间的交融协同,从而共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整体性图景。三是创新现代化话语体系传播和交流机制。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产生引领力、主动权、话语权的关键,更是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目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理解、接受与认同,依赖于党对现代化话语的双向传播与交流。一方面,加强现代化话语的国内传播与交流。政府作为话语体系传播的主要倡导者、引导者,要积极制定激励政策,完善奖惩机制,协同多元传播主体,开拓话语传播平台,丰富现代化话语传播途径和方式,创新话语传播内容和机制,使人民群众在开放互动的话语语境中潜移默化增强对党现代化话语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话语主体,只有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切实推进现代化话语传播与交流。要注重对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理论教育与传播工作,因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23]175。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化话语的国外传播与交流。话语的国外传播与交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工作。要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发展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完善国际传播格局,创新国际传播手段,以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方式、更有生动性和共鸣感的语言,站在全球视角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和叙事体系中去,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扩大国际朋友圈,增强中国现代化话语自信和对外发声能力,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智慧和方案被世界上更多国家接受、认可和借鉴。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以丰富独特的内在意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世界现代化建设潮流中一个具有地域特殊性和文明规定性的新样板,不仅使中国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步伐,更呈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面貌,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为了持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亟须以“话语本体—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载体”这四维向度为抓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促进新时代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从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学说最新成果为指导,使中国走出一条更加自主、创新、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汇聚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中国式话语现代化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评《中国现代化论》">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2期)2020-02-18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中国式教育的“逆袭”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2015年9期)2015-02-28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那什么”的话语功能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推荐访问:意蕴 建构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