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手法按摩对于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产妇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3-10-06 1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许 丹 黄永华 王彩凤

腹直肌分离是指产妇的腹直肌沿腹白线中线位置向两侧分开,且距离>2.0 cm,通常在孕期4~6个月开始逐渐分离至分娩前,但产妇分娩后腹直肌无法迅速恢复,随着病情发展,易引发疝气,导致产妇身材变形、长时间腰痛,影响产妇的心理、生理健康[1]。目前,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的主要方法有腹部核心肌群训练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生活指导等,但这些方法疗程长、见效慢,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2]。研究表明,手法按摩可以促进腹直肌分离快速愈合[3],腹针可以减轻产妇产后腰痛[4],因此,本次研究采用腹针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产妇,分析其应用价值,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2020年11月-2021年7月于本医院治疗的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产妇中,选择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0例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31.33±1.08)岁;
对照组30例患者,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31.47±1.1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初产妇;
本次分娩为足月分娩者;
产后存在背痛、腰痛者;
产后未发生感染、出血者;
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存在盆底肌肌力障碍者;
存在腹壁先天性发育不良者;
存在盆腔器官脱垂者;
存在高血压者;
存在糖尿病者;
有精神障碍无法沟通者;
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存在免疫系统病者;
存在恶性肿瘤者;
存在针刺禁忌症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干预。由医生根据产妇的情况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干预,将腹直肌频率设定为4 Hz/200 s,腹斜肌频率设定为30 Hz/200 s,腹横肌频率设定为3 Hz/200 s,持续治疗3个月。

1.3.2 观察组 对患者进行腹针联合手法按摩干预。

1.3.2.1 腹针取穴 中脘、关元、气海、水分等穴位,若患者存在明显腰背痛可加大横穴(双侧),若患者出现明显下腰痛可加外陵(双侧),若患者出现寒湿性可加下风湿点(双侧),若患者长久患病可加气穴(双侧)。

1.3.2.2 针刺手法 嘱患者取仰卧位,将一次性无菌针(0.18 mm×40 mm)垂直刺入穴位,进针穴位的顺序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针刺中脘、关元、气海、水分等穴位时刺入腹部的肌层为宜,针刺外陵、大横穴位时以刺入腹部的脂肪层为宜,针刺下风湿点、气穴时以刺入腹部的脂肪层浅层为宜,进针时采用轻捻转慢提插法或只捻转不提插,尽量让患者无针刺感,进针后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持续治疗3个月。

1.3.2.3 按摩手法 ①环摩腹部法:按摩师以神阙穴为中心,向心性环形顺时针按摩,从左上腹开始经右上腹至神阙穴,重复5次。②横推腹部法:嘱患者通过吸气、呼气来放松腹部肌肉;
按摩师以掌跟紧贴患者两侧腹部,于患者吸气时,在患者上腹部横推:由期门穴至中脘穴;
中腹部横推:由带脉穴至神阙穴;
下腹部横推:由五枢穴至中极穴,在一个呼吸内完成横推1次,重复按摩5次。③捏腹部肌肉法:按摩师用拇指、食指、中指捏患者腹部任脉皮肤,由鸠尾穴捏至中极穴提,重复5次。④按摩肾区:按摩师采用擦法与摩法对患者两肾区进行横向按摩,以放松患者腰大肌,重复5次。⑤点揉法:按摩师点揉、按压患者腰部压痛点,该穴位处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二侧线上,后按压患者腹部足阳明胃经穴位、足太阴脾经穴位,按压5 s,每周治疗3次,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测量并记录产妇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②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5](VAS)评价患者的背痛、腰痛,该量表分值为0~10分,患者无痛,记为0分;
患者存在轻微疼痛,属于轻度疼痛,记为1~2分;
患者存在明显疼痛,属于中度疼痛,记为3~6分;
患者存在剧烈疼痛,属于重度疼痛,记为7~1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轻。③观察产妇的腹直肌分离距离。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比干预前低(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较,aP<0.05

组别 n 脐上围(cm) 脐围(cm) 脐下围(cm) VAS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 85.64±5.0280.35±4.38a88.17±5.27 80.76±4.37a 92.56±6.34 82.83±5.04a 5.27±1.28 1.56±0.27a对照组 30 85.86±5.1583.15±4.56a88.52±5.73 83.62±4.69a 92.68±6.46 88.45±5.32a 5.36±1.45 2.43±0.73a t 0.152 2.426 0.246 2.452 0.073 4.200 0.255 6.122 P 0.879 0.018 0.806 0.017 0.942 <0.001 0.800 <0.001

2.2 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腹直肌分离≤2 cm的比例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腹直肌分离>2 cm的比例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变化情况比较 例(%)

产妇在妊娠期间,子宫逐渐扩大,腹肌逐渐拉长,导致腹直肌逐渐分离,分娩后,产妇腹部肌肉松弛,无法快速恢复至原来的正常水平,当产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 cm时,产妇将无法自行恢复腹直肌,且腹直肌分离距离过大会导致产妇腰部、背部的承重能力衰退,引起产妇腰背部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临床上常采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可以促进肌肉被动收缩,改善腹直肌分离,但其治疗效果有限[7]。

腹针疗法以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来实现调节阴阳动态平衡,疏通全身经络,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本次治疗通过针刺刺激产妇腹部穴位,以缓解腰肌痉挛,促进腹直肌收缩,改善腰部肌肉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减轻产妇腰背部疼痛[8]。手法按摩通过对腰腹部的穴位进行按摩来疏通经络,可以放松腰背部肌肉,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疲劳,一道道缓解产妇腰背部疼痛的目的;
还可以增加腰背部韧带弹性,改善肌肉能力,促进腹直肌分离愈合,使产妇松弛的肌肤恢复正常[9]。腹针疗法与手法按摩应用,具有增效的作用,可以加快腹直肌分离愈合,缓解产妇疼痛,有效改善病情。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比干预前低(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腹直肌分离≤2 cm的比例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腹直肌分离>2 cm的比例比对照组低(P<0.05),说明采用腹针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产妇,可以缩小产妇脐上围、脐围、脐下围,促进产妇产后腹围恢复正常,缩短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减轻产妇腰背部疼痛,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综上所述,腹针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产妇,可以缩小产妇脐上围、脐围、脐下围,促进产妇产后腹围恢复正常,缩短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减轻产妇腰背部疼痛,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腹针腰痛腹部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祝您健康(2022年6期)2022-06-10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2期)2022-03-23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现代临床医学(2021年5期)2021-11-02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健康之家(2021年19期)2021-05-23职业腰痛早防治基层中医药(2018年10期)2018-12-06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年9期)2018-10-17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浙江中医杂志(2017年3期)2017-01-15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中国民间疗法(2014年3期)2014-01-25

推荐访问:腰痛 产妇 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