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以福建省福州市山区县Y乡为例

时间:2023-10-06 14: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卢元文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是解决乡村转型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帮助农村地区人员掌握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从而使其自身具备“造血”能力,真正阻断农村家庭代际贫困传递。文章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山区县Y乡进行走访调研,分析其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诸多困境及成因,从而探究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Y乡地处福州市西北部,北接福州闽清,东与闽侯相邻,距离县城27公里,全乡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截至2019年12月,全乡总人口14201人、总户数4733户,有林地面积12.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5%,属于山区乡镇。全乡教育教学资源薄弱,目前只有1所初级中学6个教学班,1所中心小学(含普惠性公办幼儿园)9个教学班,2所村小学2个教学班、3个教学点。该乡义务教育学生共有618名,中小学教职工86人,其中在编在岗教师79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总数的7.5%,其中乡镇初中、小学教师62人,村小教师11人,教学点教师6人。编外代课教师13人,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在编教师8人。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Y乡师资力量及队伍建设不足、乡村家庭对教育帮扶政策的关注度不够等因素制约着Y乡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师资力量不足,年轻教师比例较低,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Y乡新招录的教师主要通过县里教师统一招聘考试面试选拔,由教育局按照招聘计划进行分配,对于人口较少的乡镇,由于给予的教师编制数不足,有些新招聘进来的教师只能以人事代理方式聘用。通过调查发现,该乡镇中小学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不到两成,大多数是中老年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6岁,详见表1。农村中小学专职教育教师极少,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所教非所学现象较突出,个别村庄小学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由一名老教师负责三个年级全学科的教学。因国家没有明确标准,乡村寄宿学校普遍缺少生活指导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交替兼任,一方面加重了任课教师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不能保障寄宿学生的管理安全。

表1 Y乡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二)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缺乏学科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基础教育人才薄弱

Y乡中小学教师虽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占四分之三,但其中不少教师是通过后期在职进修获得学历,还有四分之一教师的学历只有高中水平,村一级的教师学历普遍不高。笔者走访发现,Y乡学校中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短缺,难以满足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基层乡村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教学技能培训机会不多,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业务水平难以提升,缺乏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比例较低,导致整体基础教育人才不足和教育水平比较薄弱。详见表2。

表2 Y乡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三)教师待遇水平不高,职业晋升发展困难,队伍不稳定

笔者调查发现,近三年来,该乡中小学教师有2人考取县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2人考取研究生,2人考取城关中小学教师岗位,1人辞职自谋职业,教师的频繁流动给原本薄弱的教师队伍带来压力。不少乡村学校实际上成了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乡村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一般留任时间只有三至五年,一旦教学业务成熟,大多数会转到条件更好的学校。通过与部分教师座谈了解到,教师流失最主要原因首先是职业发展空间狭小,中高级教师评聘职数不足,有些骨干教师因职数问题,工作十几年仍未评上相应职称;
其次是待遇问题,虽然政府对乡村教师有相应的专项补助,但总体待遇收入相比城市中小学仍存在差距,乡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详见表3。

表3 Y乡中小学教师流失原因调查情况

(四)家庭对教育帮扶政策了解不足,部分家庭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

笔者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有父母卧病在床的家庭,有子女尚年幼母亲就离家出走的家庭,也有多子女的家庭。高昂的医药费、微薄的务农务工收入使这些家庭子女的求学之路更加艰难,碰到家庭变故,就有可能导致个别孩子辍学、失学。家长和学生普遍对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知之甚少,如“两免一补”“雨露计划”“关爱女童”等政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大致可以从师资力量、生源情况、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三方面寻找原因。

(一)乡村教育缺乏优质师资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乡村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但偏远山区乡村教师缺口依然存在。近年来乡村教师待遇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与城区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年轻教师面临生活压力,大多不愿长期留下任教,留任教师大多年龄偏大。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环境,乡村教师流失较严重,致使优质教师资源减少。此外,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教师参加在岗轮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不多,知识储备的深度、广度不足造成了教学质量困境。

(二)乡村教育生源不均衡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民大多数背井离乡谋生,留下子女由老人照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或重视程度不足,不利于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乡村学校的办学目标过多地注重学生分数问题,忽视了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品德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较大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此外,部分农村家长为了让子女得到较好的教育,把子女送到城区上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优质生源流失。

(三)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合理

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乡村教育发展问题,具体落实则体现为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管理。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财政收入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山区乡镇收入主要靠上级政府财政划拨,因此用于教育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更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乡村校舍的软硬件改善、优质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的奖补奖励,不利于新时代下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乡村教育现代化管理机制的构建。[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个地区如果教育发展水平低下,当地的劳动力素质就普遍不高,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就一定会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起来,进而影响政府财税收入,就会降低或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陷入“收入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投入低—教育水平低”的恶性循环中,而切断该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是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家庭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文化和技能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也会用知识和技能反哺家乡,成为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落实乡村教育发展工作,可以从乡村教育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培养、教育情感纽带帮扶、教育资源整合四方面入手,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多措并举持续落实乡村教育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进一步制定乡村教师支持专项计划,遵循各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措施办法,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部门要把“奖、助、贷、减、免、缓”政策及时全面地传达到农村家庭中,保障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出一条产教融合路子,不仅可有效减轻农村家庭供养读书的经济负担,还能通过就业增加家庭收入,真正阻断农村家庭代际贫困传递。

第二,加大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和培养力度,优化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升乡村教师收入水平和改善教学工作环境,严格按照统一规定发放工资,增加特殊津贴、补贴,解决乡村青年教师留不住、干不好和教师老龄化,以及教师编制不足的实际问题。农村地区要通过“教育事业提升工程”,改善教育教学软硬件资源条件,加大师生校园生活设施投入。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逐步形成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均衡提高。在评价考核方面,教育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对乡村任教教师给予政策倾斜,比如,对乡村教师探索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支)教3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2]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对乡村教师进行多学科继续教育培训,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支留得下、干得好的“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第三,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效用,促进学业辅导帮扶与情感纽带良性互动。在乡村教育发展中,与农村家庭的家长和子女进行情感帮扶尤为重要。通过定期家访,开展“心连心”帮扶活动,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典型教育案例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人生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孩子等缺失父爱母爱的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情感帮扶机制,着重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形成“情感帮扶”关爱的良好氛围,通过励志教育、感恩教育,使受助学生在感受温暖幸福的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品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

第四,整合教育资源多方联动,搭建政府、高校、家庭、企业教育帮扶体系。乡村教育资源投入有限,这就需要政府靶向精准施策,实施“雨露计划”“关爱乡村女童”“营养早餐”等政策。同时,通过职业院校与当地乡村地区共建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对接,发挥院校办学优势,改革和完善校内办学制度和校外帮扶制度,[3]全方位参与到乡村教育发展当中。例如,推行“精准招生”,开展订单式培养、专项服务计划、乡村医学农林类免费招生项目等,实现农村家庭学生的顺利就读与就业。此外,建立教育帮扶多元治理体系,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帮助县域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依托企业资源平台,发挥企业育人功能,推动产学互动,将教育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切实提升乡村地区教育质量。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为新时代乡村教育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九大以来,福州市山区县采取多项政策举措,精准聚焦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全方位覆盖。[4]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需从教育发展这一根源入手,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发展教育教师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推荐访问:乡村 福州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