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完整文档)

时间:2022-06-19 16:2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完整文档)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5篇

第一篇: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

  2001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1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主要数据公报》。该公报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对中国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家庭户均人口数、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构成等,进行了简要公告。随后,2001年4月2日,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第2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将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进行了公布。2001年6月,中国统计出版社又结集出版了这些数据。随后出版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也公布了某些2000年"五普"快速汇总的数据。本文利用这些已知的数据资料,再结合学术界对中国人口状况的认识,对中国当前的人口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中国的人口总量 

    在"五普"公布中国人口总量的可靠数据之前,国外某些学术界人士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曾经对中国的人口总量持有疑虑,认为由于存在漏报等问题,中国大陆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包括250万现役军人在内)。这就解除了国外学术界及国内某些学者的疑虑,也证明了计划生育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抑制。可以说,除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人力资本和教育费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 
    在大陆进行人口普查的前后,香港、澳门和台湾也相继公布了当地的人口数据。其分别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现有人口数为678万;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门现有人口数为44万;
 
    台湾当局于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国台湾省和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为2228万;
 
   所以,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应是大陆人口、香港人口、澳门人口、台湾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万人。 
    自1998年开始,中国大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下降到了10‰以下,为9.53‰。1999年进一步下降到了8.77‰。因而,即使将中国大陆200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估计为8‰,那么,在2000年的126583万人的基础上,仍然净增加1000多万人口。所以,中国大陆在2001年年底的人口总量大约为127600万人左右。 
   127600万人在地理区位分布上差异极大。总体来说,中国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稀疏。大城市稠密,农村地区稀疏。上海市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平方公里超过2500人,北京市、天津市居于750~900人之间,江苏省600人,山东、河南、广东的人口密度也达到了每平方公里500人左右。西藏、内蒙、**、青海等地区的人口则较为稀少。 
     
    二、中国大陆人口构成的变化 

    1、性别构成 
    从性别构成上来说,中国大陆男性人口一直稍多于女性人口。国际上一般以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的比值来检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性别比。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的性别比为107.56,即与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有107.56个;
在1964年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的性别比有所下降,为105.46;
在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的性别比为106.30;
在1990年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的性别比为106.74,男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四普"有少许增长。 
  现在,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0岁左右。从总体上说,女性人口的寿命长于男性人口。1999年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的人口中,自69岁年龄段左右开始,男性人口就少于女性人口,该年龄段的性别比为99.51;
而79岁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则下降到76.36;
84岁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进一步下降到60.87;
94岁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仅仅为42.55。 
  可同样依据1999年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国0~4岁人口的性别比却出奇地高。其中,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为119.54;
0岁为119.35;
1岁为118.89;
2岁为118.78;
3岁为119.41;
4岁为12.06。除存在一定程度的女婴漏报外,少儿性别比有居高不下之势。 
  可见,正是少儿人口性别比的居高不下抵消了老年性别比的降低对整个人口性别比的总体影响,从而使得中国人口的性别比现在仍然为106.74,25~29岁年龄段的平均性别比为98.76。故而,中国当前并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局部婚龄人口的失调却是存在的。比如说农村的某些山区,由于婚龄女青年向城市的流动,就出现了这些地区男性婚龄人口择偶的困难现象。 
     
  2、城乡构成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人口的城乡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53年"一普"时,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3.26%。而"五普"时期的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更直线上升到了36.06%。1990~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年均增加大约1个百分点。 
    从"一普"到"四普",中国乡村人口的数量在净增加。但自"四普"之后,乡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却开始减少,这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也表明中国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增加了。到2001年年底,中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对原有的户籍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放宽了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户口的政策限制。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更加加快。


     
  3、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构成 
  ①每1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的人口构成中(尤其是在劳动力人口构成中),高学历人口所占比重越大,人力资本含量越高,这个国家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就可能越高,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就越大。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人口普查所进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调查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的比重。 
  ②文盲率的降低。如果说高等教育生产出了高素质人才的话,那么,文盲和较少受教育的人口,则不仅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严重阻滞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故在一般意义上,文盲率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相关。 
  虽然2000年中国总人口文盲率已经下降到了7%左右,但各个不同地区的文盲率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华北和华北地区的文盲率较低,绝大多数省份都在5%以下,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文盲率较高,西藏的文盲率甚至于在32.50%左右。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安徽的文盲率都在10%以上。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应当主要是提高该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提高这些地区劳动力人口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人口,才能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竞争。 

  4、中国人口的民族构成 
   在民族既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民族构成主要决定于各民族人口的增长水平。 
  自1982年"三普"开始到1990年"四普"止,中国政府一方面对汉族人口实行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尽力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另外一方面,政府相对放宽了少数民族的人口控制政策,尤其是对某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即使在城市,也对少数民族职工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二孩"政策。再加上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优惠,某些在父系或母系有过少数民族家长对汉族子女,也纷纷在此一时期"转变"为少数民族。 
  所以,在"三普"到"四普"之间的8年间少数民族占大陆总人口的比重增长最快。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大陆总人口的比重为8.41%,只比1990年"四普"的8.04%增长了0.37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增长意味着民族构成中汉族人口增长速度的放慢。 

  三、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构成 

  在人口的构成中,年龄结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度量指标。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出现了剩余,老龄化水平进一步上升,老龄人口的分布状况也开始显现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特点。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0-14岁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人口就越年轻;
一个国家0-14岁人口逐渐减少,15-64岁人口增多,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在7%以下,则这个国家的人口越呈"成年型";
一个国家65岁老年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超过了7%,则这个国家的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时期。2000年普查表明,中国65岁老年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69%,基本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0年人口普查还表明,中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0.15%。所以,中国现在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红利"时期。但决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因为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出生的那些人正处于就业大军之中。劳动力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增长。倘若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人口增长之所需,那么,失业将长期困扰21世纪初叶的中国。 
  另外,2000年人口普查还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农村为7.35%,城镇为6.30%。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口的流动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自1990年"四普"以来的城镇化速度最快,而相应地,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也高,农村与城镇人口老龄化
的百分之差也就越大。 
  韩国和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市为严重的状况,也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现了。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已经使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凸现了出来。2000年11月"五普"表明,上海乡村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了13.73%、浙江达到了10.51%、江苏达到了9.73%、山东达到了9.15%、北京市达到了8.35%、重庆市达到了8.04%。


      
  四、中国大陆家庭户规模变小 

  总体上来说,中国大陆的家庭户人口规模在逐渐变小。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率的加大、离婚率和婚龄人口未婚率的增加,都会促使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但在中国家庭户规模的缩小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应该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因为正是在人口迅速增长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家庭户人口规模的平均数到达峰顶,并开始下降。 
  1949年后,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补偿生育行为的作用曾经使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户均规模迅速提高。但由于"大跃进"所引起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的提高,中国的家庭户均规模曾经有所缩小。在1962或1963年之后的补偿性生育,又使家庭户规模开始增加。一直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迅速下降。1990年"四普"时家庭户均人口规模为3.96人,2000年"五普"时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为3.44人。 
  家庭户均人口规模的下降,一方面意味着夫妻子女数的减少(城镇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农村一对夫妇大约在两个左右),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青年、成年家庭的核心化和老年家庭的空巢化。伴随中国21世纪前半叶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和城镇的养老问题都将凸现。即使社会养老解决了所谓的经济供养问题、生病老人的家庭护理,以及不能正常生活的老人伺候和精神慰藉等,都将对发展中的中国提出重大挑战。 
  当然,依据2000年的"五普"数据,从总体上来说,农村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较城镇家庭要大。全国总计城镇户均人口规模为3.1人,农村平均户均人口规模为3.65人。这就是说城镇单身家庭、无子女家庭和只有一个子女的夫妇家庭,已经将家庭户均规模降低到了比较低的水平上。从发达国家现在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看(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其户均人口规模也在3人左右。这就是说,城镇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已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中国农村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虽然大于城镇,但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促使之下,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其还有下降的空间。 
  户规模的变小,使核心家庭和某些单身家庭成员的独立生活空间扩大了,但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姻缘关系所构建的家庭网之间的关系却仍然较为紧密。各个家庭之间的互动率仍然很频繁。不管是父母家庭与子女家庭之间的互动频率,还是各个子女家庭之间的互动频率,还是由姻缘关系所搭连的家庭之间的互动频率,都比较高。这可能是东方亲情社会的传统使然。

 

第二篇: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重庆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38

(重庆市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发布)
    根据国务院决定,在2000年11月1日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在市委、市府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加,在全市人民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20多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圆满完成普查登记任务。经过事后质量抽查,证明普查登记的质量符合要求。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现将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市的总人口为3090.45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人口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203.83万人,增长7.06%,平均每年增加19.7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6%。  
    二、人口出生和死亡  
    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市出生人口为29.98万人,死亡人口为21.01万人,出生率为9.70‰,死亡率为6.80‰,自然增长率为2.90‰。 
   三、人口分布  
    全市的人口分布如下:
        万州区 164.73万人
       涪陵区 113.40万人
        渝中区 66.52万人
        大渡口区 24.68万人
        江北区 61.02万人
        沙坪坝区 78.82万人
        九龙坡区 87.83万人
        南岸区 59.29万人
        北碚区 64.54万人
        万盛区 26.57万人
        双桥区 4.23万人
        渝北区 84.39万人
        巴南区 88.67万人
        黔江区 44.25万人
        长寿县 87.42万人
        綦江县 96.34万人
        潼南县 85.94万人
        铜梁县 79.39万人
        大足县 90.52万人
        荣昌县 65.95万人
        壁山县 60.73万人
        梁平县 85.03万人
        城口县 22.58万人
        丰都县 77.38万人
        垫江县 86.22万人
        武隆县 39.78万人
        忠 县 95.35万人
        开 县 140.81万人
        云阳县 121.98万人
        奉节县 87.17万人
        巫山县 57.23万人
        巫溪县 48.38万人
        石柱县 48.47万人
        秀山县 50.77万人
        酉阳县 59.38万人
        彭水县 58.58万人
        江津市 132.35万人
        合川市 142.01万人
        永川市 98.47万人
        南川市 63.29万人  
    四、家庭户人口  
    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928.9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984.27万人,占总人口的96.56%,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1人,比1990年的3.56人下降了0.35人。  
    五、性别构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为1604.95万人,占51.93%,女性为1485.50万人,占48.0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04。  
    六、年龄构成  
    全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77.78万人,占21.93%;
15-64岁的人口为2168.57万人,占70.17%;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44.10万人,占7.90%。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87个百分。  
    七、民族构成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892.15万人,占93.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8.30万人,占6.4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53.93万人,增长了5.6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49.92万人,增长了33.49%。  
    八、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86.58万人,占2.80%;
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265.67万人,占8.60%;
接受初中教育的909.02万人,占29.41%;
接受小学教育的1340.85万人,占43.39%(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070人上升为280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230人上升为859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2860人上升为2941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5000人下降为43386人。  
    全市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214.78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7.89%下降为8.9%,下降了8.99个百分点。  
    九、城乡人口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022.78万人,占总人口的33.09 %;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67.67万人,占总人口的66.91%。  
注——  
    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上常住的人。  
    3、全市总人口包括直接登记和按普查误差间接估计的人口,各区县人口不包括间接估计的人口。  
    4、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5、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  
附——  
    城乡人口划分标准 

    一、市人口
    1、人口密度≥1500人/平方公里的区(指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和南岸区)的总人口。
    2、人口密度

第三篇: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广西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40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2001年4月4日发布)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经过近3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登记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普查登记人口与总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广西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广西境内常住的人,每个人都在常住地进行登记。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为4489.37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全自治区2000年11月1日总人口为4744.20万人(包括外出人口,不包括外来人口)。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零四个月期间,全自治区总人口增加500.5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8.44万人,年平均增长1.08%,比“三普”到“四普”之间年平均增长率1.87%下降0.79个百分点。


  二、家庭户人口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家庭户为1141.21万户,占普查登记总户数的98.19%。家庭户人口为4349.51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96.88%,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81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64人减少了0.83人。


  三、年龄构成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77.88万人,占26.24%;
15—64岁的人口为2991.67万人,占66.64%;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19.82万人,占7.1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0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男性为2378.47万人,占52.98%;
女性为2110.90万人,占47.02%。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2.68,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性别比110.30相比增加了2.38。


  五、民族构成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768.27万人,占61.66%;
其他民族人口为1721.10万人,占38.34%。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别为: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107.24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2.59%;
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428.92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10.37%;
接受初中教育的1451.80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35.09%;
接受小学教育的1893.45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45.76%(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由791人上升为2389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的由6804人上升为9554人;
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19141人上升为32339人;
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由45041人下降为42176人。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70.24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3.79%,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61%相比下降6.82个百分点。


  七、人口自然变动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年(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人口出生率为13.6‰,人口死亡率为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7.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6.8个千分点。


  八、城乡人口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263.95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28.15%;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3225.42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71.85%。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比重15.10%相比,居住在城镇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3.05个百分点。

第四篇: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湖北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2-01-07 09:32

(湖北省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发布)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这次人口普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遇到了人口流动数量大、范围广、变动频繁;
人户分离现象十分突出;
受各种利益机制的驱动影响普查工作开展等问题。这些都为普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广大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四十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进行了多次认真细致的入户调查登记,圆满完成了普查登记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手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省总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全省人口为6027.82万人(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不包括常年外出人口;包括按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事后质量抽样调查间接估算的人数),其中,直接调查登记5949.82万人。同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5397.05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552.77万人,增长10.24%;
平均每年增加53.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95%(按直接调查登记人口计算,下同)。 

    二、全省人口的分布与密度 

    全省17个市州和林区的人口分布与密度如下: 

    地  区                     人  口               密   度
    武汉市                    831.26万人        972人/平方公里
    黄石市                    247.64万人        540人/平方公里
    十堰市                    341.70万人        144人/平方公里
    宜昌市                    414.93万人        195人/平方公里
    襄樊市                    565.67万人        287人/平方公里
    鄂州市                    102.33万人        642人/平方公里
    荆门市                    296.92万人        238人/平方公里
    孝感市                    499.25万人        560人/平方公里
    荆州市                    627.97万人        446人/平方公里
    黄冈市                    710.41万人        407人/平方公里
    咸宁市                    270.06万人        277人/平方公里
    随州市                    248.43万人        258人/平方公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77.53万人        157人/平方公里
    仙桃市                    147.41万人        585人/平方公里
    潜江市                     99.15万人        514人/平方公里
    天门市                    161.34万人        638人/平方公里
    神农架林区                  7.82万人         24人/平方公里

    三、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1572.38万户,人口为5514.96万人,占总人口的92.69%,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51人,比1990年的4.01人下降了0.5人。 

    四、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360.74万人,占22.87%,15-64岁的人口为4213.94万人,占70.82%;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5.13万人,占6.31%。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58个百分点;
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4.77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81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为3097.43万人,占52.06%;
女性为2852.39万人,占47.9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 ,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59。 

    六、民族构成 

    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691.85万人,占 95.66%;
其他民族为257.97万人,占4.34%。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08.86万人,增长9.82%;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43.91万人,增长20.51%。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 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231.94万人,占3.9%;
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749.39万人,占12.6%;
接受初中教育的2041.47万人,占34.31%;
接受小学教育的2107.19万人,占35.42%。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566人上升为3898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8866人上升为1259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3156人上升为3431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5856人下降为35416人。 

    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25.46万人。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总人口)X100%)由15.96%下降为7.15%,下降了8.81个百分点。 

    八、城乡总人口 

    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393.09万人,占总人口的40.22%;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56.73万人,占总人口的59.78%。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47个百分点。

第五篇: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上海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51

(上海市统计局 2001年4月18日发布)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从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增加了外来流动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10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如期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任务。现将主要统计结果公布如下:


    一、全市人口


    全市人口为1673.7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339.58万人,增长25.5%。


    二、自然增长


    在普查时点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市的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5‰;
死亡人口9.49万人,死亡率为5.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3‰。


    三、基本构成


    1.家庭户规模


    全市共有家庭户529.9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478.7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2.8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家庭户规模减少了0.3人。


    2.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51.4%,女性占48.6%,性别比为105.7(以女性为100),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男性人口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


    3.民族构成


    全国56个民族中,上海有54个,与1990年相比新增了景颇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保安族、裕固族、独龙族、门巴族、珞巴族等9个民族。全市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41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6.22万人,增长67.4%。


    4.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12.2%,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下降6个百分点;
15-64岁人口占76.3%,比1990年上升3.9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1.5%,比1990 年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15.9%,比1990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四、文化程度


    在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179.5万人,占11.4%;
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37.67万人,占23.8%;
接受初中教育的603.86万人,占38.2%;
接受教育的310.66万人,占19.6%。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6534人上升为10940人,十年间增长67.4%,其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3250人上升为5247人,增长61.4%;
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由19539人上升为23018人,增长17.8%;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由31592人上升为36803人,增长16.5%;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由22683人下降为18934人,下降16.5%。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文盲率由11.1%下降为5.4%,下降5.7个百分点。


    五、外来流动人口


    本次普查登记的外来流动人口为387.11万人,其中,男性为223.02万人,占57.6%,女性164.09万人,占42.4%,性别比为135.9(以女性为100)。本市外来流动人口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含港、澳、台),其中,来自华东地区的占77.1%。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本市的城郊结合部,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占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47.4%。


    六、人口分布和密度


    各区、县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


    黄浦区 57.45万人 46296 人/平方公里

    卢湾区 32.89万人 40859 人/平方公里

    徐汇区 106.46万人 19442 人/平方公里

    长宁区 70.22万人 18335 人/平方公里

    静安区 30.54万人 40073 人/平方公里

    普陀区 105.17万人 19181 人/平方公里

    闸北区 79.86万人 27294 人/平方公里

    虹口区 86.07万人 36658 人/平方公里

    杨浦区 124.38万人 20480 人/平方公里

    闵行区 121.73万人 3275 人/平方公里

    宝山区 122.80万人 2957 人/平方公里

    嘉定区 75.31万人 1641 人/平方公里

    浦东新区 240.23万人 4596 人/平方公里

    金山区 58.04万人 990 人/平方公里

    松江区 64.11万人 1060 人/平方公里

    青浦区 59.59万人 882 人/平方公里

    南汇县 78.51万人 1142 人/平方公里

    奉贤县 62.43万人 908 人/平方公里

    崇明县 64.98万人 624 人/平方公里



注——

    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2.第五次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本市常住的人口。

    3.全市人口中,包括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来沪不到半年的外来流动人口,不包括户籍人口中离沪半年以上的人。

    4.外来流动人口是指在沪居住一天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不包括外籍人口)。

    5.文盲率是指文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

推荐访问:江苏 第五次 试点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 江苏争取第五次经济普查3试点 江苏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