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结合温州实际,搞好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2-07-21 18:0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紧密结合温州实际,搞好产业转型升级,供大家参考。

紧密结合温州实际,搞好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工作者建议 第三期 (总第 23 期)

 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编

  2010 年 9 月 10 日 紧密结合温州实际

 搞好产业转型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是关系温州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努力把温州经济的先发优势转变为先转优势, 站在全国、 全省转型升级的前列, 全面、 主动、 有效、 较快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 明确目标任务, 突出战略重点, 推进优势转化, 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转型提升中再创新优势。

 温州过去发展经济, 主要依赖资源消耗, 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外贸出口, 这种粗放型、 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方式的发展代价高、 波动性大, 已难以为继, 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走出一条有温州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重要的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温州综合竞争力为目标, 使温州民营经济在转型提升上迈出新步伐, 取得新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要紧密结合温州实际, 要正视温州的优势和不足。

 温州的最大优势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 民间资本比较丰厚; 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 开放发展是基本职能, 特别是沿海产业带建设, 为温州新一轮发展构建了 广阔的平台; 温州拥有抱团合作优势, 温州在国内外有近 200 家商会, 是遍布国内外的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 通过这个广泛的网络优势, 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联合与合作。

 我们在强调优势的同时要正视温州经济的不足:

 温州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比较多,大中型企业比较少; 温州低端产品比较多, 高端产品比较少; 温州传统产

 业规模大、 比重高, 高新技术规模小、 比重低。

 综合分析温州的优势和不足, 特提出温州转变发展方式、 产业转型升级的四点意见:

 一、 要着力发展立足本地的金融产业。

 温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标准的五分之一,“七山二水一地” 的客观环境, 土地资源稀缺的现实成为温州企业扩大发展规模的重要制约因素, 给发展第一产业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

 因而我们认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挖掘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为最佳出路。

 对此, 我们认为展我所长, 因地制宜, 着力打造有地域特点的金融产业为首选思路。

 众所周知, 温州有着丰厚的民间资本, 据不完全统计, 温州流动民间资本 2009 年已达 6000 亿元, 而且每年以 14%的速度快速增长。

 但是, 目 前温州民间资本却存在无序流动、 分散、 只看重短期市场收益的格局。“寂寞, 是当下温州民间资本最真实的写照。” 在过去一年中, 以往冲劲十足的巨量温州民间资本遭遇了 空前的危机, 迪拜等地产投资被套、 俄罗斯灰色清关、 山西煤改、 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等变化都给温州民间资本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巨大的困惑。

 以致大量温州民间资本正处在徘徊、 观望、 等待的状态。

 今年以来, 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温州银行存款的直线上升, 引发了 业界对温州民间资金回流的猜想。

 据统计温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每月增加均达到 100 亿元以上。仅今年 1—3 月,温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就达到 5608 亿元, 同比增加 15%,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 2872 亿元, 同比增长 13%。

 以上数字, 充分呈现了温州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融资余地, 换句话说, 就是温州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优势。这种温州固有特色的具体条件, 业者必须充分尽早利用运作起未。

 我们期待着大量引进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项目, 把温州建成中国的“华尔街”的愿望能早日实现。

 6 月 27 日挂牌运行的“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就是这种想法的一个良好开端。

 我们希望新型的金融业能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 要重新大力发展温州的商贸业。

 曾几何时, 温州人办市场曾在全

 国处于领先位子:

 “桥头纽扣”“妙果寺商贸城”“乐清柳市电器” 均在全国屡见报端, 脍炙人口。

 但近 10 年来, 温州经济领域里在市场和政府两个层面上的制度创新没有质的突破。

 这是温州经济发展中最值得忧虑的问题,也是近年来温州在 GDP 增速排名中相对落后的深层原因所在。

 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 温州经济管理的政府架构, 目前甚至和中西部地区没有太大差别。

 商品市场发展, 特别是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方面也已经开始落后于义乌、 绍兴、 台州等地, 要素市场和市场秩序建设方面也没有什么新进展。

 以前名声显赫的市场己消失得无影无踪。

 总之, 温州现在缺少超大型、上规模的商品专业市场。

 但是, 冷静观察, 温州重振商贸市场雄风的条件依然存在:

 温州闻名遐迩的 200 万在外的销售大军依然充满活力, 温州众多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 仍然为中外商品市场所看好。

 但是, 这两个难能可贵的条件能否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关键在于政府在温州经济发展领域内必须有制度上的创新突破。

 总之, 能否在市场、 政府两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升级, 是温州能否继续引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根本条件。

 三、 要大力推广发展温州的旅游业。

 温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旅游景区面积广、 密度大、 种类多、 品位高, 集山、 海、 江、 湖、 岛、 泉之大成,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温州拥有 1 个 2 处世界地质公园, 3 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 个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5 个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3个 6 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以夜游遐迩闻名的雁荡山、 山水秀丽的楠溪江、 美艳妖娆的南麂列岛、 极具诗情画意的百岛洞头等旅游资源均已享誉中外。

 还有温州特有的商业贸易带来的商务旅游, 投资贸易、 研讨会展等频繁的商务活动, 给发展中的温州旅游业注入了 强大的动力。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注意到同为首批国家级 5A 景区的西湖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和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2008 年前两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 5 亿元和 4. 2亿元, 雁荡山景区却只有 5071 万元。

 其原因, 关键在于温州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忽视了 游客来温州的商务、 购物、 修学、 文化、 娱乐、 社交方面

 的休闲游憩需求, 导致游客只能在温州市参与短时间的观光游览活动, 留下的仅仅是“门票经济”。

 有识者都热切地希望, 通 过“创建” 来强制整合自身资源, 塑造一个鲜明的、 具有亲和力的温州旅游品牌形象。

 据国际旅游联合会预测, 到 2020 年, 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 16 亿人次, 相关消费达到 2 万亿欧元, 旅游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温州的旅游产业也还存在无限的魅力空间和发展前途。

 四、 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低碳” 绿色产品。

 在几十年来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 高科技, 尤其是近年来普遍推崇的“低碳” 工业、“绿色” 产业的发展一直属于弱项。

 若要于时俱进, 使温州经济跟上全国发展步伐, 我们认为, 必须创造条件, 迎头赶上, 大力发展高科技、“低碳”“绿色” 产业。而要在此有所建树, 关键在于必须改变企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 研发投资不足的状况。

 温州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平均万人拥有专业人员只有 5%左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产品产值率为 9%左右, 长期落后于杭州、宁波、 绍兴等市。

 要改变这种情况, 我们认为首先要在政府层面上赶紧制定切实、 长效的高级科技和企业管理人才制度, 增强温州经济发展的后劲。此外, 还要引导民间资本注入高科技研发项目。

 在此基础上, 大力发展新能源、 信息产业、 环保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

 结合温州的资源环境、 需求环境和产业基础, 选择投资见效快、 能够事半功倍的重点领域, 通过政府基础投资与产业投资引导, 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投资领域。

 制定温州市低碳时代学科和科研发展规划, 构建低碳社会的综合研究平台。

 加快开发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减少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

 只有这样, 温州的产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体而言, 一切方案的落实需要政策的支撑。

 在温州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地方政府在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的区域经济中, 有许多工作要落实。市场中不确定的因素对民企的伤害很大, 政府在综合利益的指挥棒下, 牺

 牲民企的事时有发生。

 企业家们认为, 政策风险已远大于投资和经营风险。令人欣慰的是, 国务院“新 36 条” 的出台, 以及温州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政府领导明确表示, 鼓励温州资本返乡 投资, 将建立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发展战略”。

 现在正是我们企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 政府的支持,民间推动政府, 政府引导民间, 政府主动提供优势的环境、 出台更好的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 温州企业的转型升级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温州经济发展一定大有可为。

  撰稿人:

 温州市经济师协会

  陈敬南

 马晨晨 联系电话:

 13566287870

推荐访问:紧密结合温州实际 搞好产业转型升级 温州 搞好 转型